数字加密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有哪些加密方式?

用户投稿 23 0

关于数字加密技术的历史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数字加密技术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有哪些加密方式?

古希腊剃头,这个好像历史书上就有,把头发剃光光,然后写在头上,长出头发再去送信,到地方再剃头。

斯巴达人发明了“塞塔式密码”,即把长条纸螺旋形地斜绕在一个多棱棒上,将文字沿棒的水平方向从左到右书写,写一个字旋转一下,写完一行再另起一行从左到右写,直到写完。解下来后,纸条上的文字消息杂乱无章、无法理解,这就是密文,但将它绕在另一个同等尺寸的棒子上后,就能看到原始的消息。这是最早的密码技术。

封泥,在发出的公文上先盖上印,用绳子捆好公文竹简,再在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秦朝用这样的方式来防止公文伪造或泄密。后来发展成火漆封缄,一直流传至今。

皂囊重封,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行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宋代建立了“实封”制,即官员呈奏的秘密文书,要将文件的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官员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北宋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密码用于军事。据曾公亮、丁度等编撰《武经总要》记载,字验是宋朝传递情报的密码,将各种情报内容,比如被贼围、将士叛等内容归纳为40项,编成40条短语,分别编码。将领带兵出发前,指挥部门与其约定一首40字(无重复)五言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诗中的每一字都对应一条短语;在战斗中,前后方就用该密码本进行通讯。

非对称加密算法体系于哪一年产生?

W.Diffie和M.Hellman 1976年在IEEE Trans.on Information刊物上发表了“ New Direction in Cryptography”文章,提出了“非对称密码体制即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概念,开创了密码学研究的新方向

加密原理是什么时候用的?

加密分为格式加密和算法加密等方法。格式加密,比如二维码等;算法加密,就是把一组数字通过加减乘除一个或几个数字,生成另一种数字,从而实现加密。

对称加密技术是从哪里演化而来的?

对称加密算法由古典加密算法演变而来,大部分加密算法的解密算法是逆运算。

对称加密采用单钥密码系统的加密方法,同一个密钥可以同时用作信息的加密和解密,这种加密方法称为对称加密,也称为单密钥加密。

对称加密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人们使用一种称作“替换密码”的方法来保护通信内容的安全性。这种方法是将明文中的字母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替换,从而得到密文。

在现代计算机领域中,对称加密技术最早由IBM公司的Lucifer密码系统提出,之后又被DES、AES等加密算法所取代和延续着。 因此,对称加密技术可以说是一个经过多次演化和改进的加密技术体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数字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是电子计算机,它是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目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数字加密技术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数字加密技术的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